Search

午餐時刻,好友歪著頭用揶揄的口吻說:「Clubhouse不就是另一個新媒體平台嗎?你不膩嗎?」這問題...

  • Share this:

午餐時刻,好友歪著頭用揶揄的口吻說:「Clubhouse不就是另一個新媒體平台嗎?你不膩嗎?」這問題促發這篇史上最不合時宜的情人節分析文(苦笑)開始之前,#大家情人節快樂!!!

這幾年大家定義新媒體,我認為是「新」在數位轉型。各種科技工具介入,打開資訊供應者和接收者之間的100種可能:IG、Line@、粉絲頁、抖音頻道。也因為不同平台特性,催生出百花齊放的內容格式與溝通文化,這當然很新穎有趣。但如果從權力角度分析,新媒體內容還是有一個強勢的敘事者,只是聰明勤勞的創作者/出版商,會透過數據反饋不斷優化內容,產出符合市場或觀眾喜好的作品。

但這一次,clubhouse的創新,是結構和行為上的改變。

在任何一個時間點,clubhouse的主題內容是流動的、共享的。我沒看過只有一個主講者一直講一直講的房間;我也沒有看過不提問、不討論、來來回回分享的房間(無聲房除外)。相反的,越是開放越是多元意見加入,這房間往往就越好聽。在clubhouse上,資訊傳遞流程變成:大家問問題,大家給答案,因為限時且即時的參與,最後產出一種「專屬參與者」的內容。

這套內容還不需赤裸和市場搏鬥。20人也好,3000人也罷,可以安在一個房間裡暢談在地文史和電影的結合,可以談量子力學與哲學的辯證,或「我今晚就想XX」。滿房不代表知識量破表,20人小房間也不代表文化沙漠。你是自由的,可以任意穿梭在任何一個你認同喜歡的房(族)間(群),想停留多就就停留多久。

5K的房間人數上限,與其說是限制,不如說是一層保護。讓數字從絕對的量化指標變成質化指標:更注重誰在?誰在聆聽?誰在對話?

這個漣漪效應是:今天我對一個房間有參與,多向交流,明天我就可能對公共事務更敏感,知道世界很大很精彩,有各種不同思維與立場,更能夠跟身邊的人開啟一場討論。

平台竄紅,不是clubhouse用了什麼花俏功能,而是它在一個無比分裂又極端的時代,滿足存在每一個心底深處,對深刻連結與被傾聽的渴望。說到底,不慣紅藍、黃藍、藍綠再怎麼割裂,大多數的人,還是想更理解靠近身邊的人,而不是往反方向逃走:我們的腦就不是這樣設計的。

Clubhouse在分裂與陰謀論滿天飛的時代,給我們「因參與而來的歸屬感」,於是,我們像在荒漠裡看到了綠洲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中英雙語主播、節目主持。 專注報導國際時事與科技商業趨勢。 ?目前主持:下班經濟學、I See夢想家、 全球串連早安新聞☀️ 【工作洽詢請私訊】
View all posts